文青访谈第二十六期||诗书气度(季赛争)

采访人:任汝婷
受访人:季赛争

01

任:十月如期而至,欢迎赛争来到文青访谈。我认为金秋九月是值得高兴的,因为硕果累累,到处欢声笑语。那么赛争你认为秋季是怎么样的呢?有关于秋季的作品吗?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关于四季交替,时不待我,你有什么看法吗?

季:主持人好!诚如所言,自古以来诗人多在秋季抒发伤别、叹时的孤寂落寞之感,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诗人宋玉就伤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此,中国文人的悲秋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千余年后,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更是以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将这种悲秋的孤寂落寞之感推向极致。但又如您所认为的,金秋是值得高兴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放言:古人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而我对秋季的态度,是随着自身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我身心愉悦的时候,在深秋的日子里,仰望长空就会有:“天高云淡长空阔”的豪迈之感,即使西风肃杀,使得天地变色、百花凋零,我也可以写出:西风尽摧百花折,霜菊虽败犹未落。朝天并立夕阳下,相对长吟《大风歌》。这样自以为境界比较开阔的诗来。而当我的身心孤寂落寞的时候,写出的诗:

天阔零星暗,地广人孤单。寥落四五人,寻觅谁为伴?独向湖畔行,湖中水清涵月明,影月含羞波荡漾,广寒独望,向谁诉衷肠?嫦娥独泣湿寒兔,可怜吴刚,伐树月中落桂子,岂不知,广寒云外飘天香。——《中秋漫兴拟古》

或是:西风烈烈吹不闲,漫卷黄叶落枝残。朝日冉冉出东山,胡散寒光冷人间。莫道席凉身心冷,只看菊黄花色盛。夜来邀月下尘凡,举杯共敬送秋晚。                ——《晚秋》

抑或是:西风剪秋叶,染地一片黄。凌晨霜雾起,更添一缕凉。中秋未曾到,我心哪堪伤?遥望月中人,桂影欺吴刚!                   ——《楼上作》

就未免有些悲秋之感了。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四季更替本是时序变化的客观自然现象,当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附着在四季变化的现象之上,就容易感时伤身,不免伤春悲秋。其实,对于四季更替、时序变化我们大可不必伤感,只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当我们扪心自问的时候,即可理直气壮的对自己说,对于这一天的时光,我问心无愧。

02

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赛争 你认为史学对你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你是何时开始对历史感兴趣的呢?关于历史长河中的风流人物,你有最赞赏或者钦佩的吗?原因是什么?

季:史学对我的具体影响,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生活上,使我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保持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高昂情绪。常言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凡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无一人不是多灾多难,但是无论历经多少艰险磨难,他们都能百折不挠,坚持自己的理想并继续努力下去直到成功。正是因为受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响,我才得以较为自信的生活。 

二、在学习上,使我向往“敬学畏知”的品格,所谓“敬学畏知”是我自己概括的,简单来说就是,秉着崇敬之心去学习知识,怀着敬畏之意去探求真理。我大略地通读了历史后发现,古往今来在自己领域有着突出建树的人物,无不是这样的。虽然现在的我,还不具备“敬学畏知”的品格,但是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三、通过阅读、学习、研究历史我逐步树立了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并自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国历史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断代的历史,而通过阅读历史,阅读中国历史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正是由于这种一脉相承的历史性感召,让我深以北宋哲学家、思想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说自励。虽然由于主观条件和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四句话是我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但是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在这个日益繁荣昌盛的太平之世我们理应有继往开来信心、决心与雄心。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我对历史萌生兴趣,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的我就觉得历史很神秘,思考起来很有趣。至于究竟神秘在哪里,有趣在哪里,小学时的我是完全不知道的。直到现在,关于我为什么热爱历史,我也只能说一句“此有足乐者”。

 我最敬仰崇拜的历史人物有十一个,中国古代有六个,中国近现代有三个,中国当代有一个。 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春秋末年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论家,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与先驱者孔子;战国末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论家,儒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类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征服者之一秦始皇嬴政;唐代优秀的政治家、杰出的领袖、伟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宋代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改革家、优秀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清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民主战士、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缔造者孙中山;中国近现代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现代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中国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 

这些人的伟大之处,这些人令人崇拜之处,自然不用笔者多言。对于他们的评价至少在和我一样崇拜他们的人看来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但是如果不说的话又显得太过空洞,所以我准备为每一个人,写一句评语,说是平与其时是我崇拜他们的理由。 

孔子:生前郁郁不得志,却从来没有丧志,对于自己的理想坚执不屈,对于自己的信仰矢志不渝;死后超凡入圣,可是变来变去,只要有一本《论语》,真正的自己永远活在理解他的人的心里。 

荀子:儒家也好,法家也好,只要能够因时致用,一切都好;褒也罢,贬也罢,只要儒家思想还在流传,你的学说总能开花! 

秦始皇:即使人们再怎么讨厌你,即使历史再怎么抹黑你,只要人们还生活在华夏大地,只要中国历史还在向前继续,任谁都不能无视你! 

唐太宗:也许你不是一个好人,但你绝对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杰出的领袖,伟大的皇帝。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是对你自己最好的证明,也是你最令人敬仰之处。 

康熙帝:“自古英雄出少年”,你一生的丰功伟绩足令所有的少年英雄汗颜,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出哪一个少年比你的影响更为深远! 

孙中山:最失败的成功者,最成功的失败者。 

毛泽东:如果说孙中山先生一直想把人民放在心里,那么您就把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新中国成立那一刻开始,生活在此后的人民,永远怀念你! 

邓小平:是您给中国人民规划了美好的理想蓝图,是您带给了中国农民的春天,直至现在我们还在按照您绘制的蓝图而不懈努力。 

雷锋:刚刚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本来你是十分符合这一标准的可是你却说你不英雄,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这是你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也是你能永载史册,与众多英雄并列的根本之处。 雷锋叔叔:善良的中国人民永远记得你!

03

任:你的作品《长歌行·风华颂》与李白的《将进酒》与《行路难》中表达的情感有些相似,李白在诗中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赛争你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呢?想表达的情感又是什么呢?

季:就像主持人所说,大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表现了他的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我在《长歌行·风华颂》想要表达的也是这种情感。这首诗作于去年,在没有写出来诗歌之前,原题拟为《拟古风二首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并以自励》。本意是想作两首古体诗来庆贺祖国母亲的七十寿诞并送给20岁的自己以自勉自励。但是限于才力到国庆节期间才作出一首,等我20岁生日都过了,也没能再写出第2首。 

这首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我在上面已经有所提及,主要是想展现我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想要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的信心、决心与雄心。所谓:承前启后勇砥砺,继往开来徐向前。乘风破浪济沧海,直挂云帆入九天。

 习近平主席曾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我的梦。也许我的力量在14亿中国人中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正如雷锋同志所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04

任:灵感是创作的源泉,你平时创作的灵感来自什么?是否部分取材于自身生活经历?你目前的作品以诗歌和小说为主,新作品会不会尝试新的题材?

季:对于创作者来说,灵感这个“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我自身的创作实践来看,灵感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或来源于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在不经意间某一本书的某一句话甚至是某一个词都能激发我的灵感从而去写作一篇自认为感觉良好的文字;或来源于和他人的对话,或是在冥冥思考中的灵光一现,或是独自一人在幽静小道上骑车慢行、稳步慢走进而感于周围的环境,等等都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 

每一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是一本书,每个人的经历都足以写成一本书。我从事文学创作的心理动机就是写我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悟、所感、所思。在我创作的时候总在不经意间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或自己身边人的性格化入我所塑造的人物当中。鲁迅先生说小说人物不过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这句话所论甚当。我在塑造小说人物的时候,一个人物身上就可能聚合了多个历史人物或者现实人物的特点。

 现在已经在开始尝试新的题材了,比如近来我正在努力写一些略有理论性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是不同于我以前所写的诗歌、小说的。然而,万事开头难,因为刚开始尝试,虽然花了一番功夫,写的却不是很好。不过,我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尝试,应该会有所进步。

05

任: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赛争,在你所读过的文学著作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这本名作对你的创作是否有重大影响?

季:古今中外有许多优秀的文学著作,其量之大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而我所阅读过的不过是沧海一粟。我的阅读精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以及当代历史小说。在我读过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最喜欢的当属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主持人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现在我改用一下来说明我喜欢《红楼梦》的原因:《红楼梦》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明明知道探不到底,还要去探,久而久之就入了迷。 

《红楼梦》对我创作的影响主要是在写作的态度和创作精神方面。作者曹雪芹在小说的开篇即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确切想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原始动机并不是给读者看的,而是他有满腹的“荒唐言”不吐不快,不写不快,他只不过是借写小说,来抒发自己胸中之臆。我写小说、写诗歌也不是给读者看的,而只是为了进行精神上的自我愉悦。另外,曹雪芹说他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使我感到震撼。还有一联诗云:“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种以消耗生命为代价的创作精神更令我由衷的钦佩。虽然我现在的作品还很是粗糙,但我确定——我在以后的创作中将矢志不渝的追求如同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一样的写作态度和创作精神。

06

任:今年国庆与中秋相约而来,赛争你有没有关于爱国题材的作品?可否和我们分享一下?巴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你如何理解巴金作家的这句话呢?关于爱国情怀,你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吗?

季:我一直把爱国主义贯穿到我小说创作的各个方面,就以《千秋帝业》为例,我在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正面人物的行为准则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用小说中的原话来说就是“家之兴,责负于人人;国之盛,任重在士庶”“欲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舍我其谁?”《长歌行·风华颂》当中也贯穿着爱国主义。另有《咏屈原》三首,《叹岳飞》等借咏史来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作品,现将《叹岳飞》摘录如下: 

神州沦陷山河变,满目疮痍何忍见?为救黎民收故士,高展旌旗出临安。朱仙报捷大胜后,誓死驱车破贺兰。无奈君王轻社稷,孤臣岂能复中原?

 我想换用一位外国科学家的名言来表达我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文学没有国界,但文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截止目前,我所有的创作的灵感都直接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之所以有如此丰厚的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儿女辛勤劳动创造结果,传统文化之所以还在当天这个时代延续,就是因为当代人民群众仍然继续努力的。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连生存都不能,又谈何创作呢?

 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深的植根在中华文明的文化土壤中,从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到唐代的杜甫、北宋的范仲淹、南宋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一直到近代的龚自珍他们对祖国无一不包含着极其热烈的感情。

我认为,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对祖国深挚的爱情。这种爱情源于对祖国历史的自信、对祖国现在的自信、对祖国未来的自信。既然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深挚的爱情,那么应当是义无反顾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所谓的灵魂拷问——『你爱国,国爱你吗?』这一论调的根基是『爱是相互的』,『爱是相互的』没有错,但是爱情却不是相互的。爱情是不计代价的付出,不求回报的付出。真正的爱国,应该是为祖国坚守一份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的爱情。

07

任:你的作品《千秋帝业》已经完结了。写小说需要多读书,并写作投入满分的爱。你与文学是如何结缘的呢?关于文学创作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目前有再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吗?

季:古人有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在古人看来,丰富人生阅历、积累社会知识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人无数,其次是行万里路,再次才是读万卷书。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我既无法阅人无数又无法行万里路,所以只能退而求其再次——阅读万卷书。当然,在这些书中读的最多的就是文学了。

 爱迪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然而,如果没有那1%的灵感再多的汗水也只是汗水而已。文学创作也是一样。但我与爱迪生不同的是,我认为那1%的灵感就是从这99%的汗水中凝结升华而来的,想要迸发那1%的灵感,就要先淌尽99%的汗水。因此想有文学创作的灵感一定不能害怕“流汗”——尽最大努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好阅人无数。

 最后,关于文学创作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史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札记。现附在这里,供大家讨论:

 我个人认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只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冷静地思考历史,二是狂热地追逐时代,三是无端地畅想未来。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这个打算是有的,因为在创作《千秋帝业》到时候,我的写作打算就是创作一组多卷本的序列小说。《千秋帝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另外,除了历史小说我还想再尝试写一写其他内容的小说。总之,再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是肯定的,因为现在已在酝酿了,至于什么时候动笔,那就得看我的灵感什么时候被触发了。

08

任:俗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你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困难吗?是如何克服的呢?有经历过写作的瓶颈期吗?又是如何渡过的呢?

季:不仅有困难,而且是相当大的困难。比如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写完某一情节之后,突然发现无法再继续了,或是在写着这些情节时,突然不知道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或者是写两个人物的对话,写了上一句,下一句不知道该如何接了。当我碰见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先放一放,或执笔冥思苦想,或掷笔而去,过了一段时间(或者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甚至几个星期)不知怎的情节就接上了,人物的下一句话突然就写出来了。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有很多瓶颈期,截至目前,我也没有总结出突破瓶颈期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那就是无论是在创作前还是创作中甚至于创作后都要以一贯之的阅读(在创作前期和创作过程中行万里路和阅人无数已是不大可行,但是在自己写作的书案前晚上几本书随时都可以读。),所谓厚积薄发,只有积累的够多,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够喷薄而出。

09

任:访谈马上就要结束了,感谢赛争的到来。赛争对于未来的创作,你是否会尝试其他的文学体裁?对于自己以后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期望吗?自己是否会从事与文学有关的职业?

季:上面已经提到过,准备写一些具有理论建构的评论性文章,算是为大四的毕业论文提前做准备吧。在以后的创作中我相信我还是会以长篇小说以及古体诗歌为主,或许会再尝试写一些随笔散文做一些现当代的白话诗。未来一段时间内,我的主要精力主这将会集中在拓展小说的写作内容上,比如除了历史小说也许会尝试写作一些其他类型的小说。

我当然希望从事有关文学的工作,但是我并不希望我成为一个除了写作之外什么都不干的专职作家。因为对于一个职业作家来说,写作不是目的,关注社会、关注人并以著书的方式努力发掘并尝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人的问题才是他真正的责任。

个人简介:

季赛争,河南开封人,从小喜欢文学,热爱历史,并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通常以书为伴,文学方面多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以及现代通俗文学和当代的历史小说。十三岁时,开始尝试创作诗歌,十五岁的时候,开始尝试古体读创作。2018年夏,开始创作长篇历史架空小说《千秋帝业》,同年11月,签约北京盛世君阅文化有限公司,在铁血读书连载上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河南墨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文青访谈第二十六期||诗书气度(季赛争)

赞 (14)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