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访谈第二期||忠于热爱的文学创作生涯(王超)

主持人:红衣

受访人:王超

时  间:2020年01月13日

红衣:“文青”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那么你是如何理解“文青”这个词的?你又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归为“文青”?你是“文青”吗?

王超:文青首先应该是真心喜爱文化艺术之人。也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觉得文青就是文艺青年,我觉得不然。以年龄作为定义文青的一项标准是狭隘的,而应该跳出年龄的限制,走向真心热爱文艺,并始终保持年轻心态之人,这样,无论年纪多大,皆可称之为文青。

我觉得我是文青,我不知未来如何,但我将以文青”作为自己的一项个人追求,查省自身,笔端不辍。

红衣: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讲一讲你和文学的渊源吧。你是如何喜欢上文学的?平时创作又喜欢哪种文体?

王超:你肯定想不到我当初对于写作是极讨厌的。真正喜欢上文学,并与文学建立联系是在初中,现在想起来还感慨万千。当时我第一次远离父母和家乡去读寄宿学校,所有人生的第一次不适:落寞、孤独、无助……统统都来了,而文字,成为了我的救命稻草,从此,它便是我最重要的兴趣和支撑!

我平时最喜欢写散文,小说次之。

红衣:每个人都有些与众不同的童年与家庭生活,这些对你的写作有影响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面临的学校、社会生活与你的父辈有何不同?你对于这个不能离弃的世界怎么看?

王超:会有影响,“家庭”“父母”“故乡”“童年旧梦”等都是我在写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每一篇文章几乎都藏着故土的灵魂。

首先是社会圈子不同,然后是生活习惯不同,精神世界也不尽相同。但有一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生活以及未来的期望和对故土的深情。

这是最好的时代,机会遍地,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相对幸福;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饱受战火的摧残,人民的生活依然水深火热、苦不堪言。但每个人又都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面对它的温和与残暴,我们无法逃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己所能,消磨苦难,创造幸福,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红衣:很多从事写作的都会有一个笔名,比如鲁迅、莫言、路遥、巴金,等等,那么笔名是否意味着是写作者进入写作的一种暗示?笔名是否又影响着写作者的写作风格?你有笔名吗?(或你为何会选择用真实姓名进行创作?)

王超:一个笔名是写作者的境界追求,是人生看法,是写作的方向和初心,亦是对文字的崇高敬意。从这一方面来讲,可以作为进入写作的一种暗示,但不能加以全指。

我觉得影响不大。笔名是写作者的一种符号,蕴含着写作者一定的认知和某些价值观,对写作风格自然有一定影响。

我的第一个笔名是“担道”,取自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我的写作追求;第二个,也是我现在使用的笔名:“仙鹤少年”,它代表了我对中国文人认知下应有的姿态。我向往仙鹤的飘逸和洒脱,向往它的高洁和风骨,如果用一种动物来形容中国文人,那便是仙鹤无疑。存少年心,有仙鹤情,文章风骨,我之追求。

红衣: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进行写作,似乎写作变得越来越简单,传统的文学方式也面临着挑战。那么你是如何看待互联网写作的?你又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创作的?

王超:互联网写作无疑是当今主流的写作方式,作为一名年轻的写作者,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它方便,只要有部手机便可随时随地捕捉灵感并及时“记录在册”;它快捷,节约了大量的写作时间;它不占空间,节约纸张,随时写,随时记录。所以我喜欢它为写作带来的方便,但传统写作的情怀和赤诚决不能丢!

红衣:你的写作始于哪一年,缘何写作?你的写作量大吗?你觉得写作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王超:我真正开始写作始于2013年,为排解心中苦闷,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因而与之相识。可以说,初次是寄托,后来是喜欢,现在是离不开。

谈不上写作量大不大,总之每周都会写,每次灵感来了也会写。

写作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塑造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习惯用浪漫的角度去看世界,一场暴雨,一部电影,角落的野花,自己随手写的小词,一个人的自娱自乐……都可以很美好。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我也习惯用更多的角度去评判,看问题看得更全面了。

红衣:你家里边有从事文学创作或者喜欢文学创作的吗?你又是如何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一次进行文学创作是什么时候?你的生活经历对你的创作有影响吗?

我父亲比较喜欢文学。开始文学创作是在高中,但苦于没有机会,所以真正被赏识并得以发表的则是在大学。

王超:肯定是有影响的。有句话说得好:所有你看过的书,行过的路,赏过的景,都将成为你的气质和灵魂。写作也一样。

红衣:作为一个热爱文学创作的人,想必你也会喜欢读书。那么,你认为需要读哪些书?平时你又是怎么样读书的?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最喜欢的作品又是哪一部?为什么?

王超:首选历史沉淀下来的好书,比如四大名著;然后是现代大家公认的名篇佳作;当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甄选,前提是要优中选优,摒弃糟粕。

之前喜欢鲁迅和其《朝花夕拾》,现在喜欢刘同和他的“青春三部曲”。鲁迅和《朝花夕拾》是带领我走入文学之路的启发者,我最初的写作技巧、写作风格都建立在这基础之上。

刘同作为当下青春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青春三连唱”:《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我在未来等你》代表了青年一代的心声,写出了切合青年一代深刻的共鸣,关于孤独、关于青春的迷茫、关于疯狂和落幕……所有青春的模样都深深吸引着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写作方式。

红衣:最后一个问题了,你觉得什么是文学?你又是为何而创作的?目前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篇?

王超:文学,从字面上讲是关于文字的一门学问,这是广义的文学概述,不单单指文字创作,还包括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研究等;狭义的文学是指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歌曲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创作初衷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最初是寄托,是困顿之药,是精神之磐石,是救命之稻草;之后是热爱,是生活之必须,是平时之习惯,是精神之陶冶,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现在是人生之认知,是灵魂之完善,是辨别之明镜,是为正义而发声。我最满意的作品是我的小说《迷雾背后是太阳》,它代表了我对青春的看法和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应有的姿态。它告诉了我在梦想和现实面前,我应该怎么做。

个人简介:

王超,笔名担道、仙鹤少年,1999年生,河南郸城人。文学的痴迷爱好者,河南省青作协会员、甘肃省渌水诗社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作品先后在报刊及各公众号平台发表,有作品入选《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报》、《中州大学报》、青岛理工大学《青茫》杂志、《世界华文精粹2019》等。曾获第十四、十五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大学组一、二等奖、“世界华文精粹2019”诗文大赛散文组一等奖、“旅约全球杯”全国征文三等奖、龙子文学奖入围、第一届渌水杯全国征文大赛入围,曾任校报编辑一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河南墨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文青访谈第二期||忠于热爱的文学创作生涯(王超)

赞 (17)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