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访谈第十二期||不困于心,不乱于情(张雨洁)

访 谈 人:赵文慧

受 访 人:张雨洁

访谈时间:2020.04.25

赵:雨洁,一个人的笔名可以一定程度上暗示他的写作方向,写作特点或者人生志趣,请问你有笔名吗?是否传达着什么?

张:我的笔名是元影。元即是缘,我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喜欢上了文学;影,有影子的地方就会有光亮,光亮是每个人的心之所向。而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遇上文学是缘分,爱上文学是光亮。

赵:你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呢,说一说你和文学的渊源吧

张:我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开始写作的。在此之前,我对写作一直抱有恐惧心理。高中的时候,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每周必须上交一篇课堂之外的文章,由于忌惮老师的威严,慢慢地也就养成了写文章的习惯,不过可惜的是,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放弃了写作,现在成了我的一大遗憾。我很幸运遇到一位严格又温柔的老师,她在我文章下批注的每一句话,都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鼓励,正是因为她,我才能与文学产生深厚的渊源。

赵:很多文学大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而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凡而又客观的,你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看法是怎样的呢?生活对你的写作影响大吗?你又是如何获取写作灵感的呢?

张:我对自己当前的生活还是很满意的。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很多亲密的朋友,他们让我平凡又平淡的生活五彩缤纷。生活对我的写作影响还是很大的,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所以我的作品往往多了份感动。一般来说,我的写作灵感来源于我经历的一切事情,所观,所感,所想,都有可能成为灵感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其实,我本人倒认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用来获取灵感是很贴切的。一个人往往缺少的不是灵感,而是细心观察的眼睛。

赵:近年来,中原作家群不断壮大,文学青年崛起,文青这个词也屡见不鲜,你对文青的理解是什么?你觉得文学青年和文艺青年有何异同呢?

张:文艺青年:受文化艺术熏陶,言谈行为雅致,生活品味高雅不入俗套,生活态度和追求都有气度。对衣着有要求,懂美食爱旅行爱音乐爱生活。文学青年,更重注深度的人文,与文艺青年表现不同的是,文学青年可以很外化地表现在精神和行为,而文化青年更多表现在精神方面,对某一人文现象有着深度的了解的研究。文学青年可能更爱看历史、文学类书籍,但是文化青年会更爱看情感生活时尚杂志插画小说。去同一座城市旅行,文学青年可能会选择当地有历史沉淀、当地最具文化表代性的地方,但是文艺青年可以会做好一系列的吃喝玩乐攻备,玩得有意义有乐趣。

赵: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才女,像比较著名的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近来的林徽因、张充和、张爱玲……她们虽为女流,但每个人都在不平凡的经历中用文字抵抗磨难,你觉得人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写作有影响吗?你比较喜欢哪位才女呢?

张:人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写作有很大影响。比如萧红,她的人生比较悲剧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比如巴金,出身于封建大家族,其激流三部曲也正揭露了封建家庭制度的敝害。我个人比较喜欢张爱玲,一方面是接触到她的作品比较多,另一方面是她笔下的独立女性形象,细腻而尖锐的笔触令人赞叹不已。 

赵:前段时间疫情肆虐,大家都被迫待在家中,历史上普希金因为瘟疫被困在波尔金诺,而大量创作,被誉为“波尔金诺之秋”,你觉得疫情期间会是一个创作的黄金时期吗?待在家中几个月你又是如何排解烦闷的呢?

张:我觉得疫情期间是一个创作的黄金时期。创作需要一个安静、闲适,不受干扰的外界环境,足不出户正好为创作提供需要的条件。在心有不快的时候,我通常会采取听音乐的方式舒缓情绪,继而内心得以平静;或者,我会采取文字的方式写下烦闷,在内心找寻一方净土。

赵: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慢慢都会有自己的风格,特色鲜明才会更容易被记住。你认为自己已经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了吗?这是长期写作形成的还是自己下意识去培养的呢?

张:我个人目前写作风格偏向于意识流派,比较注重思想性,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我不是刻意地去培养的,我认为,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而情感又来自于内心,所以,长期下来就偏向于意识流派了。

赵:海子说过:“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你对告别和成长的看法是什么,你经历过印象深刻的分别吗?

张:告别是新的征程的开始,换言之,告别也近似于一种重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秒都在和过去告别,也等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次分别心还是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我们往往对轻易得到东西不懂珍惜,事后才惊醒曾经的拥有足以视若珍宝。独自一人生活,让我明白,成长也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赵:许多人应该都有过一个关于文学的梦吧,但是很少有人愿意真正付诸实践。文学之路道阻且长,作为95后文学爱好者的新生力量,你对以后的展望是什么呢?对于自己目前取得的成绩有哪些骄傲与不足呢?

张:文学道路是艰难且漫长的,我希望我能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文学的道路上比较值得我骄傲的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认可,这是我创作本身之余的奖励,足以让我心生慰藉。现阶段,我写作的不足之处有很多,知识储备不足,涉及知识面较少等等一系列问题,诸多问题也督促着我向文学的道路不断迈进。

赵:最后一个问题了,商品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引发了一系列“商品现象”,文艺界出现了很多欠缺思想高度的“文艺作品”,你认为这些作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避免人们的笑声和泪水成为资本,又该如何留住真正的感动呢?

张:原因是网络降低了准入门槛,使得作品,作者,读者数量大为增加,质量却大为下降。是否迎合读者,这是个人的选择,有些作者坚持自我,有些人只是一味逢迎,更多的人应是两者兼顾,取其平衡。迎合读者的作品不能说是所有作品的通病,甚至迎合读者本身也不应该被一棍子打死,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应该相信“商品文学”一方面是规模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只是短期弊病,随着规模的扩大,更多的创作者参与进来,优秀的作品也会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作者简介

张雨洁,笔名元影,出生于2001年,现大一汉语言文学学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喜欢通过读书发现更多有趣的灵魂。希望自己在文学的道路上一直成长下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河南墨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文青访谈第十二期||不困于心,不乱于情(张雨洁)

赞 (14)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