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访谈第二十四期||白衣诗人(刘彦辰)

访谈时间;2020年9月1号

主持人:邓媛媛

受访人:刘彦辰

01

邓:有句话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从哪里为文章取材?为什么?可以结合自己的情结谈一谈。

我的诗歌,取材于生活某个或者某些细小的点,可以说是由物及情。我希望自己把诗写的“具体”,让每一次抒情,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发力点。至于情结,可能是由于自己水平不够,不太能理解过于抽象的诗,过于抽象的意境。我认为一首诗的好坏,在于给绝大多数读者营造一种单纯由文字带来的美学的盛宴。如果过于抽象,读者连读都读不懂,对大多数人来说,美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我始终坚持诗的具体性和可感性。这是我前几天写的诗,自己还算满意,比较具体可感。

02

邓:文笔很细腻,拟人化运用地很好。那么,请问有什么文学理想吗?觉得,目前自己已实现多少?

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佛系到懒惰的人,理想就是成为一条咸鱼。至于文学理想,那就成为一条坚持写诗,秉承初心的咸鱼吧。基于这一点来看,我已经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想。写诗使我豁达而佛系,也让我更为真实,只有真实,我才能写出真实的诗,真实的感情。 是一个好可爱的回答好的,目前你觉得自己最擅长的风格是什么?还想不想要有什么突破?谈不上最擅长,我只是一个在尝试很多不同的风格的新人。

03

文学是丰富的,而且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那具体你最喜欢哪一类呢?

刘:软糯,清新,我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特别是细小而精致的事物。所以,我喜欢写细小精致的短诗。

04

邓:你推荐大家读哪一些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呢?可以是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是其他作家的作品。

刘:青岛诗人小西的诗集《风不止》,李元胜的《我想和你虚度光阴》,刘年的诗集《为何生命苍凉如水》,刘郎的诗集《这一天如此美好》,阿多尼斯的《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耶胡达·阿米亥的《现在及他日》,还有刘彦辰的一些短诗也很不错。哈哈,最后一个是开玩笑的,其他都是国内外诗坛的大家。

05

因为此次疫情隔离在家,你觉得你的创造力有没有保持如初?或者,有没有什么变化?

刘:其实,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给我的创作带来的影响是好处多于坏处的,我有了充足而大块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也有了一个系统学习前辈的诗风诗格的机会,可以说,隔离在家的时候,我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蜕变。以前觉得文字就是一个一个没有大小,没有形状的石子,可以被随意把玩。现在觉得,每一个文字都有棱角,有形状,有质感,有重量。一首诗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字与字之间是否嵌合,取决于能否权衡文字的重量。就好像,以前写诗,就是摆弄果核。现在写诗,是把果核砸开。用果核里的浆液的甜与苦来写作。

06

彦辰,了解到你是一位医学生。你觉得,学习医学给你的创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可以就这个问题谈一谈。

医学与文学的实际关联其实少之又少,一个偏向实际医疗操作,或者科研。另一个是对文字的加工,所以说,我看《生理学》《病理学》《外科学》哪怕我把这些医学书读的滚瓜烂熟,对我写诗其实没有实质性帮助作用。但是,文学与医学都具有包容性与贴近生活性。就比如这一首诗

《唇齿相依》

女人是水,男人是油,人到中年,硬是把生活熬成半锅苦胆。为了继续唇齿相依。

——《生化》 胆盐的乳化作用

我会有意识的将诗与医学以及生活联系起来,我与你一样好奇他俩在一起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07

我觉得这首诗写的很好,感觉很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而且比喻的修辞手运用地很巧妙。那么,学医中会经常有头脑风暴吗?

是的,你会体会到很多很多的情绪,我从医学中体会到的最多的,是慈悲。我觉得自己深受影响,喜欢写“慈悲的诗”。

就如下面这首诗:

《借我针与线,我要穿引下一个慈悲》  

文/刘彦辰 

瓢虫奔赴向下一片草叶,

这段旅程很短,

我把它当做一个午后的插页。 

青青草色在山丘长期停顿,

白云和脚印,

终于有了向上的坡度。 

颗粒样的光阴掠过,

如同泡桐花的甜腻呼啸而来;

我本芸芸,

用鼻息触及草木葱茏。 

夕照垂下额头,

让归鸟离巢再近一些浅橘色的黄昏轻轻转动,

为一声鸣啼让路。 

借我针与线,

我要穿引下一个慈悲。

08

那么,对于到来的开学季,有什么想跟大家聊一聊?还有,你个人觉得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让更多大学生走进文学,感知文学呢?

刘:珍惜当下吧,大学时光真是太快了,一转眼我都大四了……光阴真的不是用来虚度。现在纸质刊物已经不被追捧了,我建议更多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络上,以自媒体的形式传递给大众。放低身段,不要以高人一等的姿态灌鸡汤,作者与读者应该是平等而又神秘的。平等是为了给读者舒适感,神秘是为了给作者带来更多流量。网络平台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文学二字其实太重了。我更喜欢称其为,文字。

09

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文字的意义很非凡。那么。你觉得你是什么时间开始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是受到了什么启发吗?然后,你觉得自己能一直坚持写作的动力是什么

刘:自从高三的时候,拿了写作比赛的第一名,就开始不由自主地用文字记录生活了。有时候是有意的写作,有时候就是下意识的抒发感情,让我一直坚持写作的动力是生活。诗歌使我保持了生活的新鲜感。同时,生活的新鲜感又让我继续写诗歌。很幸运,我用它俩形成了一个正性循环。

10

那你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诗歌?为什么呢?可以简单谈一谈理由。

我最喜欢我的下一首诗歌,因为已经写出来的诗歌,都属于它自己了。只有下一首,还没有完成的诗歌才完全属于我。但也有我很钟意的作品。如下;

晚霞辞

文/刘彦辰

多好的一块红纱

多想现在就看黄昏出嫁

多久才能上山,

拾一拾漫山遍野的赤衣菩萨

这首诗很短很短,却被很多人喜欢。当时是下午六点半,雨后的一个午后,晚霞明媚,半座山都是红的,像新娘子出嫁时穿的古式婚服,就默念出了这三句话。“多好的一块红纱,多想现在就看黄昏出嫁,多久才能上山,拾一拾漫山遍野的赤衣菩萨”我当时处于一个极其特别的心境,也许是佛家所说的“入定”。也许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这种心境的指引下,这首诗就来了。自那以后,我很少遇见那样的心境了。

11

好,最后一个问题,你个人觉得建设大学生文学平台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可以给我们多提一些建议。同时,也很感谢你能参与我们的访谈节目,希望你可以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寻找诗和远方。

我觉得,建设大学生文学平台需要确定好受众的定位。受众是具有较高文学鉴赏力的读者,还是普通学生群体。然后根据你的受众,确定你的稿件风格与风格。宣传力度与方式也比较重要。可以在每个大学都选出来一两个负责人。建立高校文学联络网,可以互相引流,形成正循环。高校征文比赛也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宣传,也可以请一些名家,定期举办讲座之类的。

个人简介:

刘彦辰,1999年河南商丘,就读于新乡医学院,花鸟诗社成员,入选第十三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经河南高校文联推荐为第四十八期每周诗人。作品见于《星星》、《中国青年作家报》 、《新乡医学院报》,《河南作家网》等纸刊及网络平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河南墨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文青访谈第二十四期||白衣诗人(刘彦辰)

赞 (12)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