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谈 人:罗艺珂
受 访 人:东方子夜
访谈时间2020.04.23
罗:子夜,很高兴认识你,首先呢,谢谢你可以来参加这次访谈,大家看过你的作品之后一直期待着这次访谈呢。听说你是个高中生,你有很多的时间花在写作上吗?你的学习任务和写作会有冲突吗?如果有,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把两者协调好?
东:感谢邀请。对于写作时间的分配来说的话,除假期以外,我一般是在午休时间,给自己空出时间写作,或者是在夜半时分,为自己泡一壶茶,对着窗边的夜色,将自己的心灵沉着下来,去雕琢我的文字。而我在构思方面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通常是在放学路上进行诗的构思,也会为了突然来的感触和灵感去提笔。学习任务和写作会有一定的冲突。但是对我来说,学习是要做的事,写作是想做的事,我一般会把学习任务完成以后进行写作上的钻研。
罗:其实我特别好奇你的名字,子夜,什么原因让你选取了这个笔名?为什么你一直以来展示给大家的都是你的笔名,却不用你真实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写的是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矛盾的这部作品在国际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好和你的笔名一样,你是如何看待这部作品呢?
东:其实在很多年前,我写作是没有笔名的,但是有一回无意中看到了midnight这个单词。“子夜”这个词让我感到很有意义,明明是夜色最浓重的时刻,却能让人期盼晨曦的到来。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和笔名的意义一样,在别人沮丧失落的时候,能给他们勇气与希望。至于说为什么一直用的都是笔名。在文学上的创作是我毕生的追求,是我的梦想。并且我一直对自己作者,写手的身份感到骄傲。我希望自己最鲜明的特征可以在文学上突出,为了给大家一个“文者”的印象,我一般都会用自己的笔名。而对《子夜》这本书,恰恰是我深有感触的,矛盾先生对近代民族工业的悲剧状况描写的十分到位,恰恰对应“子夜”这个词,最黑暗的时刻,最悲惨的状态。但从我们现在来看,最黑暗的终将过去,而光明与希望,恰恰会在破晓之时到来。而我们,也将热泪盈眶。
罗:听说你已经写作了六七年的时间了,也就是从小学开始写作的,你是怎样坚持着走了这么久?你小的时候,你的家人对你的写作有没有影响?父母会不会刻意的去培养你进行写作?对你的写作?父母最开始是持有着什么样的态度呢?
东:坚持了写作七八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点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一点是他人的支持。无论是什么时候,有多么忙碌,我都不会放下自己的笔杆子,每次写文的时候,我也会有一种纯粹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真真正正的喜欢上写作,那么写作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他人的关注也无比重要。从小学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一直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空间里,看别人的浏览和评论。尽管一开始并没有很多支持的人,但是我依然坚持在空间里发作品,而我的同学,朋友已经对我在空间里发诗词文章司空见惯,从一开始的不支持,也慢慢的有人为我加油鼓劲。对于这方面,我从来没有害羞过,一步步的走,坚持到现在。而我家人对我的影响无疑也是非常大的。我的父母从始至终都对我的写作表示支持,包括签约,包括给我提建议。他们从来都是我写作路上的后盾。我一开始写的是网络小说的连载,而我家里父母,爷爷,都一直有看小说的习惯,我一开始看小说也是父亲为我推荐的
罗:和你相处的过程中,觉得你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这种性格对你的写作有影响吗?在你写作的时候,对某些人物的塑造是以身边人为原型塑造还是虚构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你觉得哪种是你比较欣赏的?
东:我的性格对我的写作影响也很多,我的长篇连载小说的主角或者配角,往往会在交谈里吐槽或者说很多引人发笑的话,这使得我的小说里也会带有一种莫名的欢乐感。我对人物的塑造大多数是虚构的个性鲜明的角色,或者说很多来源于我的一种憧憬。我更喜欢那些生活与我的憧憬相结合出的人物。在我的小说里,楚南江老先生就是我憧憬的教师形象,同时他的人物塑造也来自于我的爷爷,楚南江的人物性格和我的爷爷很相似,儒雅随和又有性格。
罗:在你写作交流的圈子里,会遇到不少比你年纪大的前辈,你会因为自己的年纪小而不主动去交流吗?你是怎么处理的?与人交流讨论是提高的方法,那么你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去提升自己吗?
东:我一般不会因为年龄来判断他人的文学水平,包括我自己,我不会因为自己年龄小而感到害羞或者腼腆,也不会因为自己年龄大而感到有优越感。文人有傲气,有文德。真正愿意和你探讨文学写作的人,是不会在意年龄的大小的,同时真正对自己有自信的人,也不会因为年龄而感到卑微。至于提高的方法呢,我自己秉持着“多看”“多练”“多交流”这三点。写作的源头是模仿,然后再进行不断地练习与交流,自然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罗:读你的作品,字里行间,给人一种孤独、伤感的感受,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情感呢?是你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感受的反映吗?《海棠与小镇》这篇作品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呢?作品中的“我”寄寓了你怎样的情感?如果让你对这篇作品进行评价的话,你会怎么评价?
东:“孤独”与“伤感”是不易被人们表达表达出来的,往往需要用细腻的笔尖去触碰它,这是我们不可避免会产生的情绪,尤其是在现在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似乎更容易体会到这种感受。我平时也会因为无人交流,或者独自坐在桌前的那种孤寂感而感到失落,这种孤寂感到了始终,也就成了一种特有的意境。我们每个人都有敏感的心,为了很多而落泪,悲伤。我希望能引起读者与我的共鸣。《海棠与小镇》是我对纯文学写作的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我用第一人称的首次尝试。作品中的“我”是一个继承了老师意志的大学生,是一个毅然决然的青年,他似乎完美的代表了我内心想要表达的“传承”,对教育的传承,对责任的传承,对美好的传承。这篇作品我也是给予的许多的期望,如果让我评价的话,没有好坏,懂得人,自然会理解我文中轻轻放下的,执着而纯粹的情感。
罗:看了你好多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诗歌,你会尝试着走其他路线吗?为什么?对于长篇小说等作品,你是如何计划和安排的呢?在你创作的时候,这个阶段都是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你对待信手拈来的作品和那些经过精雕细琢的作品态度是怎么样的?你自己采用哪种方式多一些?在你创作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卡壳的问题呢?出现这个问题你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东:关于路线问题呢,虽然我诗歌写的很多,但是我涉猎的范围其实已经很广了,网络小说,古诗词,现代诗,歌曲填词,文案。因为我热爱文字,所以与文字相关的我都会去慢慢尝试。而小说的话,我通常是在假期来进行创作,因为平时的学业繁忙。我的码字速度在一个小时两千八百字到三千字左右,所以中午和晚上各写一章,已经能满足我的更新需求了。信手拈来的作品是在我灵感爆发的时候写出来的,有时候非常奇妙,好像是你跟别人说着话,就有一种创作欲和你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灵感袭来。经过精雕细琢的作品其实很少,因为我创作的诗歌大部分都属于“放养”状态,一般一气呵成,偶尔翻到的时候才会简单的修改一下。这两种方式,我其实都很喜欢,大部分是一气呵成的进行写作。卡壳也是有的,而我个人在卡壳的时候有个小习惯,就是站起来在房间里面踱步,然后不断进行剧情和语句的斟酌与思考,实在想不起来的时候我就会暂时放一放,起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罗:当今社会,有那种零写作基础的人去尝试创作,对于这些人,你能给他们一些你的建议吗?你觉得针对这些喜欢但是写作能力不强的人,应该怎么办?
东:零写作基础的人首先要弄懂自己写的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讲究,任何写作都起源于模仿,千万不能胡写乱写,胡乱堆一些无意义的句子往往是现在“小白”的通病,写文章也不能自以为是,文人的傲,是抬起头颅谦虚的向人请教,是一种敢于追逐,超越别人的勇气。而不是认为自己水平超越多少多少人,天下第一这种没有意义的狂傲。从模仿,钻研,思索开始,然后去磨自己的笔头,慢慢的提高自己水平,你就会在不经意间取得进步,走出自己的风格。如果你是真的热爱,就不要用懒散,无知的态度去亵渎它,而是真真正正的把它作为自己执着的追求。保持初心,奋勇直前。
罗:写作能够带给人很多,有些人写作是为了名誉和金钱,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呢?觉得写作能带给你什么?迄今为止,在写作的生涯中,你有没有遇见过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东:尊重和理解吧,在我看来写作的意义其实也是无意义的。因为文字是自由的,文字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如此,文人也是自由的。而在我们认清这一点之后,文字也就变成了伟大。我们没有资格去否定他人写作的目的。如果从我个人的主观方面来说的话,我认为商业化的文字会缺少一种文字的纯粹感。写作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甚至可以说写作已经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写作带给了我一颗细腻温柔的文心,坚强不被摧折的文骨。他人的认同,以及发自内心的幸福和满足感。其实写作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就是缺乏交流的对象,身边的同学基本没有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所以自己单干总感觉有些心灰意冷,不过慢慢的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算是宽慰了自己。
罗:到最后了,你觉得你今后一年的时间里,创作计划是什么?创作的重心是继续在诗歌?还是会进行调整呢?有没有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呢?作为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希望你在写作的同时把成绩也提上去!我们期待你更好的作品。
东:创作中心是放在诗歌创作上和纯文学类的短篇小说创作上,重点还是诗歌创作。目标的话,还是希望自己水平能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同时我也在参加许多文学比赛,不断地积累经验,努力勇敢的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一个热爱写作的文人,笔名东方子夜,号冷香子,诗号:“落笔三千文曲动,行如冷香惊梅风。”擅长现代诗,业余词作,校内文学社社长,愿终生执笔,写出人间百态,山河秀美,风雨乾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河南墨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文青访谈第十一期||子夜迎晨曦(东方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