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访谈第十九期 ||医者文心 (杨彪)

访 谈 人:罗艺珂

受 访 人:杨彪

罗:时间正好,我们相约端午节。今天我们迎来了医文融合的杨彪,你好啊。欢迎你来到咱们的文青访谈!青年是阳光的,是活力的,当然,也有安静的,你呢,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对自己的定位在哪?以前和现在对比,定位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对你自己来说,你喜欢的青年应该是哪种状态?

杨:你好!我以为,青年应该是阳光、活力、安静的统一体,当然,青年的属性远不止此。我们要做充满多元的青年而不是单一的,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要成为新时代多元化的青年,不死板、不做作、有生命,时刻因时而变,因势而为。以前可能对自己的定位没有现在清晰,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并且将随着成长逐渐清晰。如果非要说自己喜欢的青年状态是什么,那就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罗:印象中的端午,应该是满街的粽香,龙舟的号角……端午沾着烟火的气息,是更好的写作素材,不少人都在这天做了独特的作品,不知道今年在你笔下,端午的作品你是怎样创作的?想及几千年前的屈子,欣赏他的篇章,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见解,你读过得心得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在读屈夫子作品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晦涩难懂?有读不下去的时候吗?

杨:“粽”横四海,一生有“艾”。端午节是一个怀念的节日,其中既有怀念屈子之意,游子亦可值此佳节怀念故乡,抚古怀今,我也因此赋诗一首以志纪念:“双五开盛世,百姓庆端阳。蒲香飘亘古,粽叶满新廊。举酒敬屈子,掬土念故乡。长歌且为乐,何处不芬芳。”几千年前的屈子,泽被后世的不光有以《离骚》为代表的灿烂文章,更有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气节,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需要新时代的青年学习、传承、发扬。毛主席曾写道“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好的文章是锋利的,可以杀人于无形。对于好的文章我们要一读再读,如果感觉晦涩难懂说明只是停留在“一读”的境地,“再读”要求我们去透过文章看到背后的东西,挖掘历史,洞见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才是这些好文章的解读者,我们才是这些历史伟人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罗:老师是向导、是引路人,你总是可以和老师关系很好,心里对老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走上文学这条路,老师给与过帮助吗?那么在你写的文学作品中,有没有对老师的特写?如果以后的你会站在老师的角度,要给一些新人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你会怎么做?

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我对于自己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信条。真正走上文学这条路,我全凭有老师们的鼓励与支持,从小学时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章时老师们的表扬,到大学后每次在文学道路上有些许进步时老师们的点赞,他们始终无私而无言。说实话,除了教师节时写过一些诗词以表心情,目前还没有对老师的特写,因为每当下笔时万千思绪涌来竟不知从何谈起,我相信文章有写在笔下的,有记在心里的,我愿把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永远记在心里!对于新人,我只想说:“以学习为一种信仰,以生活为一种态度,以笔写心,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

罗:医学生总有他独特的乐趣,你们的日常趣事都有哪些呢?这些也会是你写作的来源吧?除了这些,素材、灵感你平常是怎么积累的?有没有特殊的偏爱?

杨:虽千万人,吾往矣,医学生是一群日常忙碌到秃头而甘于苦中作乐的人。医学知识庞杂、医疗操作繁琐、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都不足以令医学生知难而止步。医学生是研究人、研究生命的,和人、和生命相关的都是我们的兴趣点,数之不尽的医学生表情包、啼笑皆非的医学生段子,医学生的世界不是其他群体想知而尽知的。进入大学之后,我尝试“医文融合”,通过站在医学生的角度,去认知、观察、分析、品评医人医事,创办了学校官微“杏林文轩”栏目,发表了一系列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文章,收获了省部级荣誉。素材、灵感都是源于生活,创作要高于生活,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总结,医学群体是有许多可挖掘、可书写之处的。如果说我有什么特殊的偏爱,那就是广泛涉猎、深入思考、善于借鉴,与智者交。

罗:文学,是耐人寻味的,大学里面的文学社,是爱好文学的人有着共同追求的组织,你是因为喜欢文学而加入了文学社,还是因为文学社而慢慢喜欢文学呢?文学社对你而言,是怎样的存在呢?有没有规划过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干一番大事业?

杨:当然是因为喜欢文学才加入文学社啊。文学社作为文学爱好者聚集的一个组织,应该起到联系大家、服务大家的功能。我曾担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规划和做了一些工作,但整体上还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文学社团在大学校园日渐式微的现状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现实,并且能够想出一些解决办法,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这里面牵涉到许多方面,非几句话所能尽言。

罗:你选择了医学,同时也没有放弃文学,在这二者,你的方向是什么?医文融合这条道路,你是单枪匹马去追求吗?这条路是艰巨的,也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挑战,目前所出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特别难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后来啊,随着时间,肯定会有更多支持你的人!

杨:“以文写医、以医促文、医文融合”将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文学是医学良好的解释途径,医学是文学良好的创作载体,我相信,医文融合这条道路上不止我一人单枪匹马,将会有更多有识之士加入进来,一起干事创业。目前党和国家已经有“医文融合”的政策安排,具体学科架构、理论阐释、实践设计都还不完善,我也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学习阶段,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理论涵养和实践能力。我这个人有一个优点,一旦认准的事,即使困难重重亦不会轻言放弃,干事创业没有困难和挑战是不现实的,只要把握住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有所成就、有所收获。

罗:鲁迅先生也是学医的,后来弃医从文,拿起了笔杆子,写出了许多作品“医人”,对把医文融合的你来说,你写作的初心是什么?鲁迅先生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是有他的时代背景,那么在当代,特别是疫情影响下的中国,医生的作用和影响不言而喻,其地位更加重要,你想对现在,仍然奋斗在一线的医生们,说些什么?疫情当下,我们能做的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斗争,你会怎样做呢?

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历史上总提“弃医从文”或“弃文从医”,借以表明某种倾向,这已然不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医文融合”是一种大方向,也是实现个人发展的良好途径。不管是良相还是良医,根本上都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尤深信于此。大疫面前,医务工作者发挥所能、甘于奉献、服务人民,不愧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作为医学生,我也凭借所能深入战疫志愿服务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从医初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今后的影响不亚于一场世界战争,这是我的个人提法,我们将长期面临这种影响。我们都应该感谢党和国家、感谢这个时代,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都值得去好好总结,疫情也给中国的医学教育带来了许多思考,今后我将会继续参与进来。

罗:你的作品集《医网情深》,写了多长时间?汇集了多少作品?涉及内容有哪些?怎样去思考构造的?等等,大概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它吗?它所代表的是你写作生涯中的精华吧。

杨:《医网情深》的结集其实是一种偶然的安排。说其偶然,是因为这个集子的产生是为了参加河南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评选而仓促结集,说其安排,是因为它汇集了我大学本科阶段发表的几乎所有网络文章,在每一篇文章面世的时候,冥冥中仿佛是为了这本集子产生的安排。说实话,这些文章结成集子是很随意的,其中大多数发表在学校官微“杏林文轩“栏目,该栏目在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荣获工作案例优秀奖,并获批“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该集目前还在更新中,包括“医论”“医评”“医声”“医路”“医悟”五个板块,里面涉及论文、评论、散文、诗词等多种体裁,不敢说是自己写作生涯中的精华,只能说是自己不负青春,有所作为,是自己大学本科生涯中的一种见证。

罗:你平常的写作,有没有固定的格式?有部分人写作会存在思维僵化,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在思想受到限制,对文章作品的书写以及感情的表达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你持怎样的意见、看法?如果你身边出现了这样的人,你会给他怎样的建议?

杨:文以载道,文章只是形式,传达某种思想才是目的,所以不需拘于格式。思维僵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缺乏学习,学习是一切思想的源头活水,不去学习,坐而论道,思维自然僵化。如果思想受到限制,就不要急于写作,对写作要保持一种慎重,“文章千古事”,要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我的建议还是去学习、去借鉴、去丰富思想,源头无水灌溉不了庄田,思想要时刻充电,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

罗:听说你在准备考研,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吧。随着时间的流逝,学习的状态调整的也更好了吧?接下来你的目标和方向会在哪呢?考研和写作冲突吗?在备考过程中,你会有考研类的作品吗?我们很期待哦,最后的最后,再一次感谢你来到我们的文青访谈!谢谢你,同时也祝你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

杨:考研可以说是我目前最大的任务了,这是我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我对我未来的规划就是要立足医学主业,发挥文学所长,医文融合,走向恒远。考研期间写作自然要放一放了,不过依然发表了几篇文章,考研之后肯定会对考研经历有所思考。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们共勉,谢谢!

个人简介:

杨彪,中共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原新乡医学院晨曦文学社社长,在全国各项文学赛事中获奖多项,大学期间发表网络文章100余篇,现已结集《医网情深》一书,文章散见于新乡医学院校报及官微、“学校团中央”、“中国医学伦理学”、“平原晚报”等,参与省级课题两项,发表论文三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河南墨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文青访谈第十九期 ||医者文心 (杨彪)

赞 (15)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