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访谈第二十期||踏歌前行的旅人(曾金政)

访谈人:任汝婷

受访人:曾金政

:时方七月,绿树阴浓。在首秋,我们邀请到了金政做客我们的文青访谈。金政你好,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高考推迟了一个月,今年的高考,必将是一次特殊的高考。对于考生而言,这仍是人生之路、成长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对于今年的高考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想对今年考生说的吗?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你有好的阅读书目推荐吗?推荐理由是什么?

曾:采访人您好,对于今年的高考,可以说形势是最为严峻的一次,但正是这种严峻,恰恰是对当届高考生最大的考验,时势造英雄,敢于直视困难的人才能击败困难。恰巧,我正值高考时期,写了一首《城墙》来勉励考生。我推荐给当代大学生的书是查斯特菲尔先生著,云牧心翻译的《外交官爸爸写个儿子的信·一生的忠告》和明代冯梦龙先生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四本书,这四本书教会了我们,如何在社会中左右逢源,如何处世生存,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疫情期间,涌现许多英雄人物,有奔赴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公务人员,志愿奉献的青年一代……对于英雄主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罗曼·罗兰有句话说得很精辟:“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英雄主义的呢?你的作品《守望》描写了医护人员对待抗疫的坚决态度,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你把手中的笔比作剑,为何这样表达?

曾:在我看来,英雄主义不一定是必须要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也并非要让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我眼中的英雄主义其实很简单,“人们需要我,我就一定要去!”就像疫情中的外卖员一样,虽平凡,但逆行的身影,让我们理解什么叫做英雄。《守望》这首诗是我在疫情最开始的时候,通过新闻了解到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出发前往抗疫一线时所做,主要是表达我对钟南山院士的赞美并希望我可以我用我的诗意陪伴他一起步入这“没有硝烟的战场”。现代诗人甫子寸《诗人》中说过“诗人啊,要做自己诗中的将军,在自己的世界里统帅三军。”而一位将军,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所以我说“手中的笔是诗人的剑”。

:你的笔名是沧澜笙歌,单从文字上看与你的名字没有关联,起这个笔名时,你的想法是什么?笔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为什么最终确定了这个笔名呢?

曾:沧澜是指凌冽壮阔的景色寓意着在我的心中一道孤傲身影欣赏着壮丽的江山,江山指的就是诗意和才华。笙是一种乐器,指的是我音乐学专业,歌就指的是我擅长写诗歌嘛。沧澜笙歌也代表着我的诗都来源于我心中的诗意,所以最终敲定了这个笔名。

任: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文学作品通常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寄托。那么金政,你的诗歌作品是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对于突然的灵感,你是否会立刻挥笔写下?你的作品是有目的性的写作还是由灵感创作而来呢?平时你是如何找寻灵感的呢?

曾:诗歌是用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当然我也不例外。突然出现的灵感,我会立即写在我的备忘录里,抓住灵感并记录下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本领。而我的作品多为在有目的之后,再去寻求灵感写作,比如我要写一首思念的作品,就去寻找可以代表思念的事物,比如明月,书信都可以使我创作。寻找灵感就要先去寻找意象,但是一种意象也会有很多种感情,比如明月可以代表相思,也可以代表黑暗中的光明,流云可以代表漂泊的浪子,也可以代表心中的爱意。有了意象,创作灵感就会从朦胧中浮现。

:在和你沟通交流中,得知你所学的专业是音乐学,俗话说:文学是音乐植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在你日常创作过程中是否会受到音乐的影响?你认为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你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

曾:音乐讲究的是节奏感和音律感,在我的日常作品中也很注重节奏和音律,很多同学读了我的诗歌都说可以找个音乐唱出来,这让我也很无奈。对于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我认为是密不可分的,据我所知很多现在流传下来的古代诗在古代都是歌词,只不过是音乐失传了,而很多诗词也被创作成音乐,比如李白写的《关山月》,虽然唐代创作原谱已经失传不过现在修复的音乐还是很好听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听一听。对于文学,我是乐于学习并深造的,我现在还保持着多读书的习惯,诗意和才华不是凭空出现的,是要靠自己的阅读和理解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金政,你的诗歌当中有一种狂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如何培养与形成的呢?中国诗人,最狂的,当属李白。他不仅人狂,诗也狂。你的性格当中是否也有狂的一面?有没有哪句诗可以概括你的诗风?为什么选择这一句诗呢?

曾:我的诗狂,当然我的性格也是有狂的一面,主要是体现在交给我负责的事情,没有人会比我做的更好,但正是这种‘狂’,促使我快速的成长,让我有压力,可以激发我的潜能。当然如果有人比我做的好,我会承认他的确做的比我好,会虚心去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我不再‘狂’,恰恰相反,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做的比他更好。可以概括我的诗风只有“我自飘零我自狂,犹如云鹤游四方。”这一句诗了罢,这句诗不仅表现了我诗中的狂傲,也表达出我向往的自由,随来随去,何惧他人的眼光。

: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杂乱繁多,人们进入“浅阅读”时代,你如何看待“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推荐给我们,让我们做到“沉浸式”的阅读当中吗?

曾: “浅阅读”是不可取的一种阅读方式,举个例子,我见过很多小的文学比赛,一些评审人草草的看一篇作品,仅仅因为文笔不好或者言语不当就不再审阅而退回,忽略了其中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全篇阅读下来,细细的思考,其实作品写的很好,未必没有获奖的机会,却因为“浅阅读”而蒙尘。很多人读‘白话’读的多了。稍微有点深意的文章就会不假思索的去采用“浅阅读”的方式去浏览整篇文章,其中的深意却不解其意。对于这种现象,我的建议是阅读时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且不要采用一目十行的方式,选择逐字逐句去阅读,可以用轻音乐来压制住自己心中的烦躁,耐心去了解书籍中文章的“前因后果中的滋味细细品尝,做到“沉浸式”的阅读。

: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金政,在你所读过的文学著作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这本名作对你的创作是否有重大影响?对于你的思想是否造成了深远影响?

曾:我最喜欢的是罗宗强著作的《唐诗小史》,这本书让我深刻了解到唐诗为什么可以成为巅峰,并且语言通俗,使我对唐诗有更深的理解,更让我难以置信的是,整个唐朝的诗歌史,竟浓缩于一本明明不厚,可以说是薄薄的一本书中。而对我的创作来讲,这本书涵盖了所有的风格,而狂是我理解最深并且向往的风格。可以说是最终让我选择狂成为我的诗风的决定性因素。每次阅读,我都感觉这本书可以将我的思想拉到所有唐朝诗人同一个高度,让我细细的去学习他们的文采,他们的精髓,让我对于意象的应用和意境创造更加精进。

:交流的过程总是进行的很快,我们的访谈也要进入尾声了。你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篇?为什么对这篇最满意呢?创作背景是什么?在你创作的过程中是否遭遇过迷茫期呢?又是如何度过的?可否为我们讲述一下。

曾:我最满意的作品是《归》“一霎东风吹欲晚,半湖江水半湖蓝,斜阳西下入林去,何问森隹夜不还,”这首格律诗可以说是在我看来非常有深意的,无论是意象的运用还是意境的创造,都可以说是蒙上了一层纱,不去思考始终不觉我的真意。这首诗是我在一次登山过程中傍晚走在下山路上观景时心有所感而作的。迷茫期的问题,我也遇见过我的迷茫期,当时觉得写打油诗很有趣也很简单,我也自认为很有深意,而格律诗写出来很麻烦,后来在有次文学探讨过程中,有位同学说了一句,当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写出一首格律诗是很有成就感的,我便在坚持打油诗还是写格律诗中选择,当时一点创作欲望都没有,不知道我究竟要选择什么,后来为了打破这种困境,我压着自己心里的排斥,压着性子去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格律诗,去思索平仄,但是我还是觉得格律诗很麻烦,很枯燥,一度想以后成为一个小小的打油诗人,自娱自乐就好,但我也有自己的傲气,不甘就这么趋于平淡,便用平均两个小时一首的时间写了很多没有深意可以说是“大白话”的格律诗,这也是我第一次尝到所谓的成就感,便喜欢上了这种感觉,最终我选择了格律诗。也就不再迷茫了,我觉得,如果陷入了迷茫,首先要战胜自己,正所谓克服懒惰首先要做到不再懒惰,想要克服迷茫。就一定要去了解导致自己迷茫并且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最后一个问题,看了你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诗歌,对于未来的创作,你是否会尝试其他的文学体裁,比如小说,散文这类的?对于自己以后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期望与规划吗?你是否会进入文学领域工作?

曾:当然会。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不断探索嘛,我最近正在尝试微小说,并且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我是一个诗人,但不仅仅局限于诗人。以后的文学创作,我希望可以战胜自己,致敬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超越经典,超越自己也是如此,拿出更好的作品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我希望自己探索更多的文学领域,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积累。是否进去文学领域工作,这个我也并不确定,未来是不可琢磨的。但是有一点,做好自己,不断学习,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抓住,使未来的文学领域,必定有我的一席之地。

个人简介:

曾金政,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大一学生,笔名沧澜笙歌,一个爱好文学的诗人,喜欢写诗和文章,人有梦想和远方,期待行囊与流浪;最爱幻想和星空,梦着人生与希望。诗文发布在《事铮文艺》周刊,为陈楚风文学社一员,现为活动部部长一职,周口高校文联实习编辑部部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河南墨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文青访谈第二十期||踏歌前行的旅人(曾金政)

赞 (14)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