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谈 人:罗艺珂
受 访 人:张兴邦
访谈时间:2020.04.30
罗:兴邦,你好,在这个四月的末尾终于等到了你。今天的这个访谈,很高兴你可以参加,和我聊文学、分享你的心得感受。最开始听到你名字的时候,我就觉得,你家人给你取这个名字,一定是对你有着很大的期望,肯定希望你长大能够兴中华,现在你在写作方面有所小成,你会不会觉得离你父母的期望远了一点?你是如何看待你父母对你成才的希望和你现在的发展?
张:兴邦,有着“使国家兴旺发达”的含义,在这里,父母给我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能够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为这个时代的建设,能够奉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出自己翱翔的羽翼和信念。而今我踏上写作这条道路,自我认为可能是与父母的期望有所不入,但我想在这个时代,就应该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文字从根本上来说,她是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能够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奉献的,同时也能够不断修炼和提升自我精神,既然喜欢了,那就去追寻。
罗:你说,你的笔名叫“清德素行”,你为什么会给自己取这样的笔名呢?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你的笔名和你的名字没有什么关系吧,那么你的笔名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或者说蕴含了你怎样的希望?但是你的作品署名的时候还是用了自己的名字,为什么呢?
张:对于自己的笔名,它有着这样的含义:一是做人做事要一清二白,清清楚楚,不拐弯抹角;二是在任何时候要以德先行,即:立德,立言,立功;三是在噪杂的环境中不能失去自我,要知以素求真,以素严己;四是一定要行,即:走出去,请进来高效结合,达到更上一层楼;以此行静如心,行之有德。在某种程度上,它和我的名字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而在作品署名中使用自己的名字,是为了突出它对我的影响,和它对我后续发展的指引,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罗:我觉得,你比较随心随性,偶尔也不失风度幽默,你觉得这种性格会给你的作品带来不一样的“灵魂、精髓”吗?那你写作的时候,影响你的因素是什么?有没有出现负面的因素?你会怎么做到让它们为写作让路?
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己的性格也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而改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也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在写文字的时候,更多的喜欢去亲近自然,在自然中,能够真正找到文字的真谛。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它都是有灵魂的,因为它在陪伴我与文字交流,与文字共同成长。当文字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会去回忆金色年华里的故事,找到一个更优越的着色点,来浸染文字的灵魂。
罗:你学的是化学,属于标准的理工男呀,你是怎么转战到文学这条路上了?是你自己的兴趣所在,还是有什么人影响你吗?后来你又兼修了汉语言文学,是向着文学这条路前进吗?你同时学习这两门不太相关的课程,你是怎么协调呢?
张:理科+实践=文学;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而理科类的终究没有生机,在闲暇之余,用文字记录爱着的生活,这是连接我与灵魂的载体,虽然我接触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它却记载和演绎者我不一样的生命哲学,所以我会牺牲一些课余时间去与它交流,完善写出更优质的语句,在我的笔下化作波澜,而这一切也离不开自己内心的信念——坚持才会有梦可寻,把笔浸润在历史的沧桑中,才能逐渐的去领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才能够丰富自己的头脑。
罗:灵感在写作中占据着某些地位,同时也离不开生活中的积累,对于灵感和积累,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作品读起来令人感触颇深,可以分享一下你写作的经验吗?以及你和写作的故事,相处?你觉得在你生活中,写作扮演着什么角色?
张:对于我来说,灵感来源于一时,而积累却需要持续一世,写文字,是在做一件故事,是一件难以真正达到完美的故事。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若拂去眼前的层层浮云,就会看得更高更远,对于文字,更多的是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只有你去亲自走一走,瞧一瞧你才知道它的着笔怎样显露会更优,更能够到出自我的抉择和答案,同时也需要你去反复的敲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自己写一篇好的散文,大概需要改7—8次,而在这之中,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同时又有不同的思想在其中所涌现出来。所以我说要想真正写好文字,一是实践,二是要多读多看,三是要反复敲打。自己因为喜欢文字,所以把它在生活中和自己的好友相提并论,高兴的时候可以去找它,悲伤的时候也可以找它,而每次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罗:大部分人写作,都是从自己的兴趣而写作,有些人为了交稿而临时奋笔写作,你对待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品有看法吗?能客观的评价这种作品吗?如果是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准备怎么办?是临时奋笔交稿子?还是等待下次机会?
张:临时着笔也不是不可以,这其中可能牵扯到自己当时的经历,所见之物等状况,所以不能急于定论。但我更不反驳在短时间内能够写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因为它有短暂的美好,一切都在取舍之间,而究其写文性质,若已是相约,则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在短时间内高效去完成,有一种恬淡在其中。
罗:我看过你写的作品,基本都是关于诗歌的,连文章也是在写诗歌,为什么会这么钟情诗歌呢?你和诗歌有什么特殊的故事吗?你写了这么多诗歌,心得体会是什么?像你写诗歌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你的其他事情打断而中断思路的时候?这种时候,你还能表达你当时的情感吗?
张: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它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语言表达为我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而我钟情于诗歌,是因为世间的情感,尘世的万物均能借助诗歌表达出不一样的意境,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精彩斑斓,富有文化气息。从开始起笔到现在,无论是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我更专注的是它多样的表达,能够让我沉醉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等有事情中断思路的时候,回来再去书写,已是找不到原有的滋味。
罗:你兼修的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吗?你怎么看待这个专业?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是自己反思?还是跟同学交流还是去找师兄师姐们?亦或者是找中文系的老师、教授们?针对写作,他们给你提供过什么样的建议吗?
张: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它让我的思路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同时也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在这其中我也会用自己的作品去和其他朋友进行交流,实属一大乐事,既有了知识,又有了朋友,二者兼得,人在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针对某一个点来进行互评探讨,最终整合我们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装进大脑,以供下次的使用。
罗:有人写景色,有人写忧愁,跟其他人不太一样,你的作品凸显的风格都不一样,或喜、或哀,你写作的风格是自己形成的吗?有没有其他诗人的影响呢?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诗人呢?为什么这么喜欢他和他的作品呢?你的写作有没有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呢?
张: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人生如浮云,闲暇之余,更多的是去和友人互相探讨某位名家或诗人,共同去交流他的作品,在这其中也有些许的影响,在众多名家大家之中,更加倾向于苏轼对我的影响,我更钟情于他的洒脱,《望江南-超然台作》,在这其中表现出的是他的一种人生境界,我虽不能及,但也已出发。
罗:最后一个问题了, 如今社会,文学偏向边缘化,逐渐不被重视,以至于部分作品趋向通俗,但是我觉得,对于作家来说,作品应该是有自由、独立的灵魂,你觉得这种作品在你心里有着怎样的地位呢?那你以后的创作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呢,为什么?最后呢,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让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
张:首先,需要对文学有一个准确清醒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它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什么需求,那么它也就是间接的艺术。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也是在不断的风云变幻,所以我们需要去看清自己应该走的路,去发挥出自身的强大能动性,文学有盛必有衰,而当你的心灵去真正的体验和感受来自心底的浩瀚壮丽,去谛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回音,坚持自己的初心,真正走好属于自己的文学长征路,写出真正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内心的文学精品,那么就有理由和信心去期待文学的春潮重新涌起,未来的世界,也会再现美好。
作者简介
张兴邦:00后,一个喜欢和爱好文字的青年大学生,自取笔名清德素行,高中开始踏上文字之路,喜欢诗歌创作和散文书写,闲时略写小说,陶醉在甜甜的书香中,成长在新世纪深处袅袅而来的青春香味中。现为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开问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露天文学签约作家、渌水诗刊诗词部部长、青朗研习社入驻作家、上海杉树公益实践者。曾参加自贡市诗词学会主办的第一期诗词培训活动,荣获第三届“读者—读者经典杯”二等奖、“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作品见《神华能源报》、《参花》、《金声诗刊》、《现代美文》、《甘宁界》等杂志刊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河南墨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文青访谈第十三期||行无愧心(张兴邦)